半导体所组织开展“强化警示教育 恪守廉洁底线” 主题党日活动
半导体所召开2025年度统战工作会议
半导体所组织召开2024年度党支部考核与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
半导体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半导体所举办2024年度党务干部培训
半导体所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半导体所郑婉华等8位同志被授予2023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
半导体所召开统战工作会议
高速电路与神经网络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
机关党支部和材料第二党支部赴雄安新区开展主题教育调研实践活动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半导体所黄昆、林兰英事迹入选《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2025-07-16

近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的《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半导体所黄昆院士、林兰英院士事迹入选该书。

该书生动讲述了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展现了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简朴励行、修身齐家的高尚品格,旨在通过讲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半导体所党委高度重视老科学家事迹挖掘与精神传承工作,挖掘整理了黄昆院士、林兰英院士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点滴故事,起草编写了《黄昆:公与私的界限,应该是分明的》《林兰英:没有报销的感冒药》两篇事迹,入选了《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中的“清正廉洁”篇。

下一步半导体所党委将持续深入挖掘老科学家和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事迹,发挥好以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讲好科技攻关和科学家故事,让“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精神代代相传,为抢占半导体科技制高点和研究所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力量。

黄昆:公与私的界限,应该是分明的

黄昆(1919—2005),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一钱不落虚空地”

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黄昆的一个朴素信念是,“做基础研究,花了钱就应该相应地在科学上作出贡献。”

 “黄先生这辈子只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昆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回忆。

1983年,黄昆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位置退下来之后,带领理论组11位研究人员,申请了一个面上项目,为期3年,共2万元。

“项目完成得极好,出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在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朱邦芬说。

经费少,黄昆总是千方百计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经费多,他更是遵循“一钱不落虚空地”的原则,每当拿到国家科委下拨的大笔经费时,他都如履薄冰,为此写下了4个字:睡不踏实。

“担任所长期间,由于国家重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下拨到研究所的经费较多,尽管这些经费不是他自己用,而是研制器件和材料的研究室用,但黄先生唯恐经费用得不合适,没做出预定的成果,浪费了人民的血汗钱。”朱邦芬说。

当年,黄昆特别欣赏实验人员在独特想法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搭建实验装置,再做出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对有些人只依靠昂贵的“洋设备”,做些测量工作不以为然。

“从不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

“黄先生对自己的钱却不在乎。”朱邦芬说,“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他把补发的两万元工资全都交了党费;从不领取出国的置装费和补助费,大量国内外工作信函的邮资全都自己支付;因私事不得不打电话和用车时,必定交费。”

作为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按规定可以定级为“一级教授”,但黄昆主动要求定为“二级教授”,觉得自己与饶毓泰、叶企孙、周培源等老师拿同样的工资,于心不安。

1984年,黄昆作为“斯诺教授”访美,他省吃俭用,用外方资助生活费节余的钱购买了一台全自动幻灯机及调压器,用于半导体所对外学术交流之用。1986年2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邀请他参加庆祝弗洛利希80寿辰学术会议,结果,黄昆把外方提供的生活费近80%节余下来买了一台电子打字机,供半导体所外事同志工作使用。

“公与私的界限,应该是分明的”

黄昆多年来致力于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可以说,他在认识物质世界方面是极为富有的。然而,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就恰恰相反,十分俭朴和恬淡。他身居简室,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凡是去过黄昆家的人,无不为他的简朴生活所感动。

黄昆是1951年回国的,几十年过去了,他仍住在回国后由北京大学分配给他的三室一套的普通楼房里。天长日久,墙壁都变黄了。他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后,所里要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不同意。他家的陈设都很破旧,一对沙发,还是他回国时购置的,早已失去弹性,几处窟窿用垫巾遮盖着。他是研究所所长,又是名学者,出于外事活动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管部门决定给他家添置新的家具。他坚决不要,生气地对经办人说:“乱弹琴,你怎么给拉来,我就怎么给送回去。在这些问题上,我这人特别顽固。”当笔者问他为何这样时,他说:“公与私的界限,应该是分明的。”“公家的东西,用在个人家里,不合适,用起来也不自在。”“我需要,我自己置,不能以私乱公。”1980年,为了接待杨振宁回国,他自感家里太简陋,不得不改在哥哥的家里接待。

林兰英:没有报销的感冒药

林兰英(1918—2003),福建莆田人。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半导体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

艰难求学路  拳拳报国心

艰难求学路,拳拳报国心在福建协和大学理学院,林兰英是女教师中出色的“三英”之一,本应享受校方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只因学校是教会学校,而林兰英不信教,从不参加宗教活动,从而被剥夺了这一权利。爱才的生物系教授李来荣对校方这一做法异常愤懑,他凭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生物系一位教授的友好关系,为林兰英取得了该校资助,使林兰英得以继续深造。

1948年,30岁的林兰英怀着报国之心赴美,进入迪金森学院攻读数学,选修物理和化学。她的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数学尤其出众,一年后便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1949年夏,美国大学荣誉学会迪金森分会给林兰英颁发了铸有本人英文名字的金钥匙。中国女学生获得这一荣誉在当时是罕见的。

处在异国他乡的林兰英,并没有被优越的生活条件打动,她更关心的是祖国的发展。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林兰英异常兴奋。为了要看一部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她冒着美国特务对留美学生跟踪盯梢的危险,几经曲折,终于看到了开国大典那壮丽的历史画卷。林兰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1956年12月,她以母亲病重为由,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回国的申请。

当时与新中国为敌的美国,对林兰英这样有造诣的华裔科学家,是不愿意“放虎归山”的。林兰英谢绝了公司同事们的热情挽留,冲破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利诱、威胁和恐吓,终于办成了回国手续。

一间简陋的卧室

2003年,获悉林兰英逝世,在京参加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莆田市委副书记、市长詹毅和赴京出差的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光大,于3月12日特地到林兰英家里表示亲切慰问。詹毅仔细观察林兰英的卧室,仅有十几平方米,摆着一张旧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以及书架、衣柜,别无他物,他感动地说:“想不到这么著名的科学家,住的地方却如此简朴。”据林兰英的弟弟介绍,林兰英多年来每天早上只把白木耳就冰糖煮一下,就算早餐了;至于午餐,则用铝饭盒装上一点饭菜带到所里,中午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到开水房放到锅炉上加热吃。

  

没有报销的感冒药

林兰英终身未婚,生活的轨迹基本就在家和单位间两点一线。生活简朴的背后,是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半导体事业。

林兰英孙女林岚谈到:“奶奶生活特别简朴,对她自己和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的严格。2001年的时候,奶奶有一段时间总是咳嗽,医生已经确诊不是感冒。后来妈妈去帮奶奶拿药,当时院士的医药费是可以全部报销的,奶奶看到拿回来的药里有感冒药,就说:‘医生说我不是感冒,那为什么里面还有感冒药呢?’那一次的医药费是200多元,奶奶就没有拿去报销。清廉是一种习惯,奶奶就是这样影响着家人和同事,也影响着我,在我小的时候就给我种下了这个种子。”

共用一辆车上下班

林兰英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研任务,科研经费也随之不断增加,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谋半点福利。为了节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行政开支,几十年来她都与黄昆院士共用一辆汽车上下班,为了节省黄昆的时间,她总是提前一段时间坐进车里,然后再让司机去接黄昆,这样一来她每天上下班就要多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林兰英的办公室在二层,80多岁的她从来不坐电梯,一直坚持步行上下楼。她在工作中也总是能省就省,一个包装镓(元素)用的塑料盒就是她的铅笔盒,铅笔头用到短到没法再用时,她还会用纸卷起来接着用。



关于我们
下载视频观看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林大北路中段) 北京912信箱 (100083)

电话

010-82304210/010-82305052(传真)

E-mail

semi@semi.ac.cn

交通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85259-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声明